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大会发言 >信息页

理顺体制机制 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同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4-09 16:43    被阅览数:

▲市政协委员、民革党员 宋志强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提出的“深耕文旅消费赛道”部署要求,聚焦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目标任务,守正创新,高位推动,全市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跨界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民俗民风体验游等一大批新型旅游形式异军突起,文化旅游市场越来越呈现出特色化、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丰富多样的文旅融合产品供给不断推动文旅市场的持续火爆。今年春节假期全市30家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15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382%;实现门票收入3669万元,同比增长434%。

不断丰富的文化旅游新业态,在推热文化旅游市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融合意识不强。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以文化带动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的理念树立得还不牢,落实得还不到位。旅游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许多景点解读、对外宣传上缺乏深度,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城楼等旅游文化载体也存在利用率偏低等现象。同时,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造成可供旅游化开发、产业化运营的文化资源数量和质量不足,比如中国古代十大战役之一的“白登之围”遗址,埋葬千古一后的北魏陵园方山永固陵,开发潜力巨大。

二是融合程度不高。以往的融合一般属于自发性融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存在产品类型较为单一,与市场需求结合度较低,文化和旅游产业统计口径不统一等问题。一些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及时形成文旅产业品牌,比如停办多年的大同蒸汽机车节、大同壁画展等。有的虽然形成文旅品牌,但品牌效应不明显,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比如开源一号文创园区、大同长城、大同火山群等。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文化和旅游行业涉及“一、二、三产”全产业链条和“吃住行游购娱”众多要素,需要各部门共同上手、齐抓共管。而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掣肘,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甚至互相矛盾的管理屡见不鲜,让文旅市场无所适从。以古城为例,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完全分离,管理机构职责边界不够清晰。古城保护发展中心职能至今没有完全理顺,存在市直部门、区级单位、街道“九龙治水”、交叉管理问题。

为有效克服文旅融合中的不足,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增强文旅产业的生命力。应深入挖掘大同独特旅游资源,加强文化研究,加速研究成果向文化旅游的转化运用。加强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讲好“文化+旅游”故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大对古遗址、古建筑和代表性建筑保护利用力度。加强与教育、文物、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动,开发研学旅行基地、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实现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

二、建立统一的文旅融合管理机制。文旅融合发展涉及文旅、文物、发改、工信、农业农村、商务、交通、市场监管、行政审批、规划与自然资源、民政等众多部门,需要政府牵头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解决文旅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文物的保护与活化运营、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等较为突出的问题;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协同推进、交通与文旅的融合发展等热点问题。明确质量等级评定、行业主管、综合监管等不同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职责清晰、高效运转的统一管理机制。

三、增加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供给。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将传统戏曲、名人典故、工业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符号、文化内容、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旅游演艺等旅游产品之中,大力开发乡村游、研学游、工业遗址游、旅游康养游等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配套建设文化主题酒店、文化创意中心、文化演艺场所等文旅融合基础设施。整合博物馆、名人故居、革命遗址等文化资源,将其纳入旅游线路设计、讲解体验、展陈展示中,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

四、拓展旅游宣传的文化属性。注重旅游宣传内容的文化属性拓展,将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融入到旅游宣传之中,充分发挥旅游市场化程度高、覆盖面广的优势,用好旅游景区、新媒体平台、主流媒体、中外游客等媒介,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