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重大任务作出系统部署。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农业科技特派员下沉到农村基层,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有利于发挥科技与人才的综合优势,既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也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开辟了有效途径。为此,建议应加大农业科技特派员下沉力度,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农技推广的需要
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政府农业部门自上而下兴办的公益类农业推广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到了特定时期,单一由政府提供技术推广形式的传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可以很好地提升农业服务质量和水平,顺应农村发展的时代需求,为乡村振兴和科技兴农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二、农技特派员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
2002年,科技部开展科技特派员区域性试点工作。2009年,科技部等八部门颁布《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实施意见》。2012年,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先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全国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对科技特派员工作做出制度安排。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明确鼓励科技特派员参与技术入股、分红,为科技特派员与服务主体利益共同体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20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意见》,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部分被提出。
三、应在农业多个领域设置农技特派员
针对本地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可以由科技部门会同农业等有关部门共同牵头,从农业科研院校、农技人员、农技爱好者或亲身实践者中精心筛选,打破行业、地域、身份限制,只要身体健康、愿意投身农业生产一线的,均可以自由报名参加筛选,经过选拔后组成农技特派员队伍。农技特派员可以由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组成,必须要下到农业生产一线,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精准施策,推广主推技术,内容可以涵盖畜牧产业升级、动物饲养、疫病防控、作物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农技特派员可以按当地产业类型划分,如黄花可以设立黄花特派员,杏树可以设立杏树特派员,肉羊可以设立肉羊特派员等等。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指导示范、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加速先进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
四、加强农技特派员培育力度
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搭建桥梁,邀请行业专家来本地现场进行或借助微信小程序、视频号、抖音号等各类平台,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指导。农技特派员通过与外地专家联合开展数字+田间课、农技大讲堂等形式实施农业推广项目,在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等方式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不仅为农业发展引入最新的科技信息和先进的科研成果,也让农技特派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这种线上线下齐发力,让农业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的同时也能促进本地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提升。
五、强化农技特派员产学研方面深度融合
应用推广是科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把推广和科研紧密结合,建立农技推广体系的大数据平台,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机制,立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开展农技特派员有针对性的科研攻关及技术服务。农技特派员要负责这个产业所在的一个乡、一个县乃至一个市的技术指导。并按自己所熟悉的产业划分与当地的一家公司、一个合作社或一家种养殖大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确实下沉一线,保持常年在合作单位或基层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等工作,全程参与合作单位的生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技更好地走进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
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
制定《农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深入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实,完善选派保障等机制,提升服务能效。当有全国、全省举办的该产业的新品种学习、交流研讨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农技特派员会被优先选派参加。财政应保障农技特派员的产业研发、试验、差旅等有关费用,将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纳入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对符合条件项目予以倾斜支持。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调联动。社会各界要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以服务“三农”、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添智增质。
作者系市政协常委、市扶贫开发中心(大同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安一平;市政协委员、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科员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