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又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人才汇聚于此。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众多要素中,教育无疑占据着核心地位。提升教育品质、精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对于吸引高端人才扎根大同、培育本土优秀人才,进而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繁荣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崛起,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如今,利用数字化智能体开启常态化智慧教学,实现如购物、小视频般的精准教学,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规模化因材施教,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高瞻远瞩,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为教育强国谋篇布局、高位引领。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教育要主动拥抱智能时代”。我市教育部门敏锐捕捉时代脉搏,自2021年起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2024年遴选大同实验中学建成高标准人工智能教学专用实验室,引入大同大学教授授课,并逐步开展相关课程,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先行试点,从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教学评价、教研活动等领域多维度进行实践探索,在数智融合教育走深、见效、升级上迈出了坚实可贵的步伐。
二、现状阐述
我市的数智教育在探索前行的道路上,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重重挑战。一方面,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规划与设计,另一方面,实践场景的局限性以及资源配置的短缺,制约着教育数智化的深入推进,数智教育要实现全面、高效、深入的推行,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问题剖析
(一)教育内容与方法亟需革新
教育系统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将新兴技术有机融入教育课程的进程中,进展颇为缓慢;个性化教学、智能评估等先进教育应用,尚未在广大学校得到广泛普及与有效应用。
(二)教育投入存在较大缺口
数智教育的全面推进,在课程资源开发、师资专业培训、技术装备升级等多个关键环节,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然而目前资金缺口较大。现阶段,投入主要依赖政府财政单一渠道,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不高,尚未成功构建起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限制了数智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三)教师队伍能力亟待提升
教师队伍数智教育的理论储备与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同时数据素养的欠缺,也使他们难以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深刻变革。
(四)学校实践探索深度广度不足
学校投身数智教育应用的探索仍处于起步初期,缺乏深度挖掘与创新拓展。
四、具体建议
(一)完善课程与评价体系
教育部门精心构建高质量的数智课程体系与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着力打造多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高地、实验基地以及重点应用场景,总结并形成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与成熟经验,为大同数智教育筑牢根基、指明方向。
(二)深化校际合作育人
鼓励中小学与高校紧密携手,构建一体化协同培养模式。推动中小学整合各方资源,依托校外教育基地,开展丰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三)优化教学资源与环境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凝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数智教学场所建设投入,激励企业研发优质产品,举办科普活动与竞赛,营造浓厚氛围。同时,增加教育专项预算,确保课程资源开发、师资培训、技术装备升级等关键环节资金充足,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经费筹措机制。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其科技融入教学能力与数据素养。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积极探索AI + 跨学科整合开课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与课时结构。运用线上资源开展“双师”课堂,借助仿真平台提供沉浸式体验,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学校应主动探索数智教育深度应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实施策略保障
1.制定《大同市教育品牌提升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与时间表,为教育改革发展绘制清晰路线图。
2.设立“大同教育基金”,支持教育创新项目,奖励优秀个人与机构,激发教育创新活力。
3.开展“数智教育先锋教师”培训项目,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教育数字化提供人才保障。
4.创建“智慧校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为学生打造优质学习体验,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
大同,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肩负科教兴市、人才强国的伟大使命。教育系统将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功能,不断厚植民众幸福感,强化发展根基。通过以上一系列综合举措,深度推进数智融合,全力提升教育品牌。我们坚信,在各界齐心协力之下,大同教育势必绽放璀璨光芒,铸就一段非凡传奇。我们满怀信心,展望未来,大同教育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天镇县第一小学副校长 许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