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创产业市场规模将保持每年15%以上的增长率,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大同文创产业以超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多的增速(约35%)迅猛发展,前景可期。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坐拥“古都文化、佛教文化、边塞文化”等深厚文化富矿,为文创产业蓬勃兴起奠定坚实根基。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化解现存困境、实现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大同提升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课题。
大同文创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资源丰富但转化不足。大同文化遗产星罗棋布,但当前文创开发深度不足,未能充分萃取文化精髓,文创联名产品寥寥无几,且在创意呈现与文化内涵传递上差强人意,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胜势。二是文和旅融合深度不够,市场转化欠佳。文创与旅游的融合尚处于表面层次,突出表现在文创产品在景区的销售渠道不够畅通,文创与市场需求的衔接还需进一步加强。以云冈石窟为例,云冈食货街售卖的旅游产品没有体现出大同文化特色,与景区文化内涵的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深度体验项目,未能充分挖掘文化消费潜力。三是产业集聚协同乏力。伴随文旅市场升温,大同文创产业集聚态势初现,但协同合作松散,规模效益未彰。多为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式生产,产品同质化,创新力弱,难以形成产业合力,对城市经济贡献微薄,阻碍产业规模化进阶。四是知识产权保护疏漏。“佛小伴”虽然爆火出圈成为现象级文创产品,但盗版横行也十分突出,这就体现出我市文创企业和从业者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意识的薄弱,影响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五是人才短缺制约发展。文创专业人才稀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仅1位,省级2位,市级12位,非遗传承人亦数量有限。创意设计、市场营销、文化研究等关键环节人才断档,文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难以满足文创产业发展需求。六是产业融资渠道不畅。当前大同文创企业和创作者普遍面临融资难题,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文创企业发展壮大和项目实施的重要因素。
为此建议:
一、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与创新转化
相关部门领衔,联合云冈研究院、博物馆、高校、专家及头部文创企业,组建“大同北方文创产业研究院”。系统梳理大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细枝末节,构建完备文化资源数据库,为文创产品精准导航。定期发布文创白皮书,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桥梁,借智全球文创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提升对大同文化资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优化文创产业规划与市场拓展
统筹制定大同文创产业发展规划,精准击破研发、生产、销售、融资等流程堵点。以云冈学为创意引擎,开发服饰饰品、文具、家居饰品等多元文创产品,景区设专属门店强化销售引流;创新旅游体验设计,将文创元素有机融入旅游线路与项目,提升游客参与感与文化获得感;借文创展销会、艺术展览等平台,促进消费者与文创产品深度对话;挖掘体育赛事文创潜力,为大同举办的马拉松比赛设计定制纪念徽章、运动服装等文创产品;推动文创与农业跨界融合,开发农产品文创包装与农事体验活动,以文创之力赋能乡村振兴。
三、强化北方数科文创产业园区建设
加大园区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吸引文创企业集聚成势。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创园区,深度融合大同文化元素与前沿技术手段,精研文创IP,提升产品文化辨识度与品牌价值。积极承接北京文创产业辐射,引智北京文创资源与力量,探索“北京研发、大同中试转化,北京设计、大同制造落地”协同模式,塑造大同文创产业新增长极,驱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四、促进文创与科技深度融合
借鉴《黑神话:悟空》成功经验,萃取大同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开发特色数字文创游戏;鼓励本地文创企业携手动漫制作团队,以大同历史文化为叙事蓝本创作动漫精品,如以云冈石窟为背景,讲述石窟千年历史变迁、佛像传奇故事与民俗文化传承;借助 VR、AR 技术为景区文化展示与体验革新赋能,在云冈石窟、华严寺等景区创设沉浸式数字文化场景;搭建大同文创线上综合平台,线上展销推广文创产品、收集用户反馈大数据,精准剖析市场需求与行为偏好,优化文创产品设计与营销策略,拓展市场辐射半径与产业发展空间。
五、设立文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设立大同文创产业发展基金,为文创研发注入源头活水。经项目申报、严格评审、创意竞赛等多元方式,精准扶持创新潜力文创项目与企业。强化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拓展银行贷款、风险投资、众筹等多元融资渠道,为文创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咨询与融资辅导,助力文创企业跨越产品市场化资金门槛,加速文创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六、筑牢文创知识产权保护屏障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协同联动,强化文创从业者产权保护意识。组织专业培训与讲座,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申请、运用与维权技能;邀请权威专家“把脉问诊”,为企业定制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构建高效维权服务平台,加强与执法部门协作,以零容忍态度打击侵权盗版,净化产业创新生态,为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筑牢法律根基。
七、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双轮驱动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打造实习实训基地与就业直通车,培育实践技能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的文创后备人才;针对文创产业需求痛点,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者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筑巢引凤,吸引国内外文创精英扎根大同;拓展国际文创交流合作,借项目合作契机引入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优化文创人才结构,厚植产业发展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