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信息页

委员建言 | 冯莉:关于构建大同市“文化强市”战略的意见建议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同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06-20 15:55    被阅览数:

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大同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新时代要求,存在诸多问题,急需通过构建“文化强市”战略实现突破。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战略定位与文化强国目标不呼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许多城市纷纷提出“文化强市”战略,呼应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大同市作为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虽然明确了文旅产业基本定位,但至今未响亮提出构建“文化强市”战略目标,顶层设计高度不够,文化战略规划不够明晰。充分说明“文化强市”心态尚未发育成熟,文化自信体现不够。

二是文化创新能力与文化强国要求不匹配。文化强国必然是文化创新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我市的宝贵文物资源仍然不能焕发应有生机。源于大同文化创新创造力不足,缺乏专业性和技术支持,难以促进创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软件开发不够,传统文化文物场所因空间限制、创意不足等原因,缺少体验和参与场景设置的临场感、沉浸感。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强国发展前景不同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也是生产力。当前大同文化产业特别是文旅产业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24年初至今,30家A级旅游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575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107.5%。但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依然滞后:表现在文化产业链条相对短小,存在地区分割和行业分割,文化资源整合难度大,缺少“龙头型”文化企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文化品牌塑造以及文化精品创作能力不足,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较低;文旅商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抱团发展,集群作战”的合力。

 

二、意见建议

一是明确“文化强市”战略定位,高效呼应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拥有3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让大同不仅是大同人的大同,更是天下人的大同,2024年《黑神话:悟空》的火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视察云冈石窟时强调的:“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当前,我们应当以足够的文化自信,通过文化浸润将大同融入国家和山西的经济大循环,走向更广阔的时代舞台。建议:大同市政府坚决扛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大旗,谋字当先,以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为发展契机,以“文化引领,名城复兴”为发展方向,全面制定“文化强市”战略,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国际旅游热点门户城市”发展目标,形成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底蕴,以挖掘传统文化多重价值为动力,以繁荣经济发展为落脚点的“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响亮“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城市新品牌。

二是提升大同文化创新能力,努力匹配文化强国战略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黑神话:悟空》的火爆,是山西在数字经济浪潮“新时空”里,探索开启数字时代文化品牌创新之路。建议:聚焦大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围绕专业技术薄弱的关键环节和发展瓶颈,加强与专业机构和知名大学的合作,寻求专业技术支持,对全市345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94项非遗线索项目分阶段进行全覆盖数字化处理,建成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一体推进文脉梳理、保护传承、立体呈现,形成文化创新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深化科技赋能,发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的科技优势,将5G、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大同传统文化创新融合,实现大同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三是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速同步文化强国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建议:大同市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和思维,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坚持文化赋能,以文兴业。以“好思路”带出“好机制”,以文为脉,以路为线,以产为融,系统性,差异化谋划布局大同市文化产业链条式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文商旅品牌化、项目化、产业化“三化”同步发展,同时要以“好项目”赋能“好产业”,以“好服务”塑造“好品牌”。把文旅产业作为龙头和品牌产业,带动辐射上下游和周边产业,借力“佛小伴”带来的火热效应,聚力世遗文化、红色文化、传统工艺、大同故事等大同元素,形成“文旅+研学”“文旅+文创”“文旅+康养”“文旅+体育”“文旅+餐饮”等模式,创新“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全要素服务,形成舌尖经济、指尖经济、脚尖经济同时发力。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招牌”的同时,助力大同市谱写“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